第218章 条条大道通罗马(2/4)
个小兄弟懂喽?”常晓平指了指马光明。
他知道孙希宁和郑亚军都是大明集团的副总,但不知道马光明是什么身份,看他年纪轻轻,料想怎么着也不会是总经理,也不像是这两个副总的跟班,大概是其中某个副总的亲戚,跟着来玩玩的。
马光明笑笑:“我只是一个高中生,更不懂书法了,只是觉得这幅字写得狂放不羁,大气磅礴,技法上也是炉火纯青,但主要是神韵契合了老人家这首词的意境。”
其实马光明对书法作品压根不懂,但他看出落款好像是个姓常的名字,觉得在景江市的地盘上,所邀请的又是市委办的常副主任,多说点好听的话总没有坏处。
果不其然,常晓平哈哈笑道:“实不相瞒,这幅作品是我叔叔常轻舟的墨宝。”
“哎呀,”孙希宁赶紧应和道,“没想到常主任家是书香门第啊,难怪一身书卷气。”
常晓平一听,心情大好,谦虚地摆摆手:“哪里哪里,粗通一点文墨而已。”
请客吃饭也是一门学问,尤其像这种宴请,并不单纯地是为了吃喝,而是要借助这个平台,获取自己想要的东西;奔着这个目的,就要把目的来源人吃喝舒服了。常晓平就是今天的主角,自然要哄得他开开心心的,他一高兴,距离目的就更近了。
很快,酒席开始,孙希宁开了一瓶五粮液。
但要说起酒场上的水平,郑亚军显然要更胜一筹,他之前在房地产公司,没少参加类似的场合,懂得怎么调节气氛——酒桌上不怕谈的事有多大,不怕说的笑话有颜色,就怕一瞬间大家都不说话,冷场的时刻非常尴尬。
郑亚军很懂这里的诀窍,一方面既能够根据常晓平文化人的身份讲点历史典故,另一方面还能说两个有文化的荤段子,让常晓平喝得喜笑颜开。
“苏东坡有个朋友,八十岁了娶了一个十八岁的小妾,这个朋友很得意,写了一首诗,我年八十卿十八,卿是红颜我白发。与卿颠倒本同庚,只隔中间一花甲。苏东坡听了也写了一首诗调侃他,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装。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
常晓平也忍不住讲了一个笑话。
孙希宁装傻:“我早就听说过一树梨花压海棠,但一直不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常晓平笑道:“苏东坡这个朋友八十岁,满头白发像一树梨花,十八岁的新娘风华正茂像一朵海棠花,梨花压在海棠上,还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孙希宁恍然大悟地拍着大腿:“哈哈,有趣有趣,真是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啊。”
常晓平笑笑:“这也是文人墨客的风流韵事啊。”
“只可惜,这样的传统美德没有传承下来。”马光明打趣道。
常晓平看了一眼马光明,没想到他年纪轻轻地,竟然也能很好地参与进来,不由得乐了:“这样的传统真要是流传下来了,社会上光棍可就更多啦。”
马光明笑道:“这就是所说的,本来资源就很少,还有人多吃多占,更多的人就吃不饱了。”
“那是,真要是那样的话,像孙总郑总就是多吃多占的一类人啊。”常晓平大笑起来。
郑亚军赶紧端起酒杯敬酒:“哪里的话哟,自古美人爱才子,到时候常主任这样的才是大赢家。”
马光明也跟着笑道:“可不是嘛,这人和人是不一样的,皇帝老儿这样做叫做游龙戏凤,风流才子叫怜香惜玉,一般商贾叫寻花问柳,花花公子叫拈花惹草,平头百姓叫偷鸡摸狗。”
常晓平一愣,随即也笑了起来:“这么一说,还真是这样,同一类事,有人做了叫做尊贵,有人做了叫做风雅,有人做了叫做放荡,有人做了叫做下流,真是有趣得很。”
孙希宁笑道:“可不是嘛,我们平头百姓真不容易啊。”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