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第二次安卡拉战役(3/5)
只能尽可能地组织有序的撤退,且退且战以保存军力。然而伊斯迈尔的持续追击严重干扰了杜卡金奥卢帕夏的操作,诸多中层军官因作战勇猛被杀,指挥链几乎都要瘫痪了,命令难以贯彻。
“陛下,现在形势大好,都说这罗姆兵强,可遇上我军还是一碰就碎,这是不是徒有虚名啊?”
易卜拉欣没有理会这一恭维,如今奥斯曼两翼骑兵败退不假,但这离胜利还远着呢,塞利姆的大纛依然矗立,其中军部队稳如泰山。
奥斯曼是从一个不起眼的小部落起家,可在其崛起扩张的途中发生诸多内部变化,军队的组成就是其中之一。与游牧传统更为浓厚的其他军队相比,无论是西帕希还是各非正规骑兵都只能说是奥斯曼军的其中一条腿,以精锐步兵和炮兵组成的专业常备军团是另一条腿,苏丹们需要同时接上这两条腿才能在战场上正常走路。
这样看,步、炮兵其实更为关键,奥斯曼骑兵则不需要在会战中单杀敌军,把所有的活都揽下来。反过来看就是——击败驱逐奥斯曼骑兵部队只能算会战的前菜,攻击由步、炮兵组成的中军防线才是关键的重头戏。
在战前会议上,易卜拉欣就把这一“规律”挑明告诉给各将官,不管他们能不能理解,反正就是不许他们率骑兵自行冲击奥斯曼中军防线。
破解奥斯曼中军防线的任务并不属于两翼的红头和辅助骑兵,至少主力不是他们,真正承担这一重任的是步兵和炮兵。
“行了,给我传令收兵,让他们不要再追击溃敌,先返回出发阵地。”易卜拉欣出乎意料地让已经大胜的骑兵部队撤回,没有继续追击施以打击,一旁幕僚和高级军官都十分惊异,连忙出言劝阻,都没有被采纳。
通过旗语、军鼓和军号,命令被一级级地及时传达,萨法维骑兵在奥斯曼人同样惊异的目光中迅速后退,但有序后撤不代表放弃战斗,只是不肉搏了,不少红头在退却时还反身射箭,让意欲“趁势”追击的骑手吃下一箭,狼狈逃窜。
“陛下,波斯异端突然撤退,恐怕有诈,最好给两位帕夏下令不要追击。”大维齐尔赫塞克扎德帕夏看不懂易卜拉欣的操作,当前明明是大好时机,既可以继续追杀溃退的奥斯曼骑兵,将他们彻底逐出战场,又可以转换目标侧击奥斯曼中军,没理由继续不打的。
塞利姆的面色十分难看,他看着正在缓慢推进的萨法维中军,他大概知道易卜拉欣想干什么了,或许是要通过持续炮击迫使结阵的步兵阵型散乱,进而为骑兵突击创造条件。
还有一种更为可怕的猜测,或许他布置在军阵后方的车阵防线暴露了?可易卜拉欣要怎样才能提前探知这些部署在最后的部队?就连两翼骑兵被打的节节败退时他都没有忍住发炮支援——其实更是因为当时火炮还未部署完毕——就是为了在敌军骑兵冲击防线时制造突然性以最大程度地打击敌军。
帕迪沙想破脑袋都想不到与他交战的对手会是一个穿越者,虽然易卜拉欣对军事一知半解,对古代各著名战例的记忆都模糊不清乃至闻所未闻,可今天的战局就是给他猜中了。
塞利姆能做的就是命令锡南帕夏和杜卡金奥卢帕夏重整麾下部队,在原先阵地稍后方待命,并让步兵加紧构筑野战工事,接着就是随机应变了。
…………
先前在萨法维骑兵冲出去攻击敌阵时,中军由凯霍巴德、雅各布和萨勒曼指挥的步兵和炮兵部队紧随其后地接到出击的命令,只是重炮机动性不足,移动部署费时,配备轻型火炮的步兵则稍快些,但此时也未推进到火器射程内。
两翼各部兵马归队,高级军官们得以再度聚拢在易卜拉欣身边。他重新安排伊斯迈尔负责指挥预备队,由罗姆鲁汗接替米尔扎原先的指挥职责,又商议接下来的作战安排。
现在奥斯曼步兵独木难支,看上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