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艰难的出山之路(2/3)
人们才踌躇地陆陆续续向汽车靠近。
不断返涌回来的人们里三层外三层地将那辆绿色的东风140汽车围得水泄不通。
被挤到最里面的人终于摸到了还是热乎乎的汽车。
他们不知道该怎么表达内心的感慨,都只是在嘴中“啧啧”称奇。
夹杂着三姓寨表达惊讶的土话“个杂地!好大个家伙三!”
外面的人不断地争先恐后地往里面挤。
这个时候光看一眼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了,他们必须得亲自触碰到这个家伙,才能切身感受到什么才是汽车……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之内,几乎所有的三姓寨人都在谈论着有关汽车这方面的话题。
杨浩宇的爷爷奶奶包括他的外婆那天也都去参加了通车仪式。
外婆惊叹不已,说没想到会是这么大一个家伙。
听完别人的介绍后,外婆又说出了她那句口头禅:
“巧不过于人。”
而山民们说这个鉄疙瘩家伙那么大一个块头竟然能跑的那么快,而且还能灵活地转弯;
说那家伙叫起来声音比老虎都大,隔几匹山梁梁子都能听见;
说那家伙不知道吃的啥东西,劲儿那么大能够驮那么多的货;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后面更精彩!
说那家伙下坡时会“呲呲”地放屁,上坡时屁股后面则又会因为使劲儿而冒白烟,停下来后还会和人一样大喘气,累得浑身发烫……
虽然山民们已经见过汽车了,但汽车对他们来讲,依然还是一个神秘的“家伙”,有太多他们不解的地方。
路通了,来的车也就多了。
往后的那段时间里,他们又陆续看到了吉普车和小轿车,他们又说:原来汽车和人一样,高矮胖瘦,长成各式各样的都有,而且差距那么大……
十年过去了,1995年的三姓寨,汽车已然不再是什么稀奇玩意儿了。
各个单位基本上都配备了车辆。
货车、轿车、吉普车、越野车......几乎什么车都有了。
唯独这客运班车还是那辆东风140改成的大棚客车。
此刻,杨浩宇正被簇挤在这辆汽车车厢中最里面,靠近驾驶舱,扭过头就可以透过驾驶室后面的小玻璃窗瞥见张歪嘴嘴边烟雾缭绕但却专心致志全神贯注地握着方向盘的专业操作。
在杨浩宇屁股下面,靠近前面和左右车厢板的一侧,都被焊接了钢架,铺上几块七八寸宽的木板,就算是乘客们的座位了。
坐在这一圈的人,算是比较幸运的了:好歹屁股可以落到实处,行李还可以塞进屁股下的木板下或者抱在怀里。
而那些没抢到这些位子的乘客们,要么只能站着,双手紧紧抓住车厢顶部为了支撑顶篷而焊接成“n”字型的钢筋条,身子在车厢中如荡秋千般甩来甩去。
有的人干脆就一屁股坐在车厢底部硬扎扎的铁板上。
就像他们平日里劳作完坐在田间地头歇息抽烟那般。
但不同的是田间地头时他们可以扯把草或者薅几片树叶垫在屁股下,而在这里,他们的屁股下直接摩擦着坚硬的铁板,而且大概率都会被别人的呕吐物浸湿。
更多的人则是直接坐在了随身携带的,装满了衣服和其他行李的蛇皮编织袋子、布袋子亦或是麻袋上......
逼仄的车厢里被四十多个乘客和各色行李挤得满满当当,双脚就像是踩在深深的淤泥里,拔都拔不动;唯一能自由活动的就只剩下每个人的那一双眼睛,而每个人的眼前都是一张张备受折磨后愁苦的脸庞。
车厢顶部为了挡风遮雨加装的毛毡顶蓬,根本无法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