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5章 奎己寺(2/3)
上密密麻麻的写满了经文,案几旁放了一个大火炉,炉子里不停的发出木柴燃烧所产生的啪啪声,男子约莫是感觉到一丝燥热,一把扯下头上象征着大护肤身份的九宝琉璃帽,卸下帽子后,中年男子光亮的额头直接就暴露了出来。
意外吧!西羌大护法完颜居居然是个光头和尚。
宽敞硕大的军帐内,除了大护法完颜居外,还有十八个光头和尚分作两侧,这十八个和尚身形消瘦,皮肤黝黑,脚上带着鎏金脚环,名为浮刹般节环,浮刹般节是西域语,为“行者”之意,西域佛经《大罗仙佛经》中有言,浮刹为“行”,行天下之路,悟天下之苦;般节为“者”,普众生之善,渡众生之恶;而在大奉看到脚戴浮刹般节环的僧侣又被称作苦行僧。
他们这些苦行僧除了带着脚环之外,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在化缘之时,不管行路多少,化缘只化一钵,运气好的时候每天都能路过村镇,讨来一碗斋饭,可若是翻山越岭,十天八月都碰不到一个人,因为出行不备余粮,所以这些西域苦行僧每年死在路上的大有人在,所以大奉百姓才给他们起了一个苦行僧的名字。
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但是在完颜居的大帐中,这些戴着脚环的苦行僧又不是普通的苦行僧,他们身披紫云驼金袈裟,袈裟覆盖全身,只留右臂,右臂缠红绸。脖颈配金圈,头顶有金箍,诵经之时右手竖与胸前,左手滚佛珠,眉心一点红痣,眼角一道金芒,不似寻常僧侣。
提起他们就要说到奎己寺,一千年前佛教东传,除了传到大奉,北蛮外,也传到了西羌,而且因为西羌距离西域佛门更近,所以他们的佛寺和僧侣装扮和管理方式更为接近西域佛门,奎己寺便是西羌佛门中香火最旺旺盛的佛寺,奎己二字音译西域佛文,翻译过来就是菩萨之意;奎己寺内佛家典籍众多,佛道高僧也是层出不穷,比起中原佛教,西羌佛门对于佛教功法,佛门典籍的领悟更为透彻清晰,当年沈归心西行求道之时路过奎己寺,看到寺庙内香火鼎盛传百里,佛光普照入九霄的画面后深感震撼,连西羌如此愚昧无知之地佛光都能入九霄之天,那他们法相寺为何不能?在寺外三拜佛光后,沈归心毅然西行,最终求得大道。
奎己寺内的僧侣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共有八级,最低一级的僧侣名为首陀,就是刚入佛门的僧侣,用奎己寺的话来说,这种僧人刚入佛门,六根未净,须历经八十一难才可修身为僧,在八十一难未满之前,这种僧侣不能识字,不能触碰佛经,不能抬首见佛,为了完成八十一难,他们吃饭专吃剩饭,为口苦;睡觉专挑破败门房,为睡苦,干活专挑累的,为身苦等等等等,说句难听的他们都不能叫做僧人,应该叫做奴隶。
首陀之上为吠陀,比首陀地位高一级,完成八十一难的首陀就可成为吠陀,他们还是不能识字,不能触碰佛经,但他们可以礼佛,干活也不用干那些脏活累活,只需要扫扫地,整理整理屋子就可以,他们要想识字,触碰佛经需要虔诚拜佛四十七个月,如此方能证明自己对佛门的赤诚之心。
第六等级名为舍陀,他们才真是算是奎己寺的僧人,他们可以识字,诵经,礼佛,平日里研习佛经,领悟佛法;有需要时还需要戴上浮刹般节环化身行者,远走他乡,直到他们领悟出佛门心法的那一天;对于他们来说只有领悟出心法后,他们便可进入第五等级,门陀。
门陀在奎己寺的数量不算少,他们都是领悟出佛法的僧人,也就是修武的僧人,他们平日里除了继续研习佛法外,还需要接待香客,为香客排忧解难;但却不能随便离开奎己寺,若有违背之人,直接逐出寺庙。
再往上为帝陀,他们无论是武道修为还是对佛门心法,典籍的领悟都远远超出门陀,一般的门陀只有通过第二等级罗陀的考验才能成为帝陀,在奎己寺只有帝陀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