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讲】(2/7)
你回家还得要循着这个身心世界回到你的家去。你看看后面的经文讲到二十五圆通,二十五圆通其实就是前面的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特别讲到六根,你还得从生灭的六根门头去悟入不生灭的本性。
所以,我们常说借假修真,你要假借生灭的因缘来成就智慧。你为什么会有智慧?你要听音声。你说,欸,音声是生灭的!音声是生灭的,但是它所诠释的道理是不生灭。你还得要假借你的身心世界去拜佛、去修福报,所以你必须假借你的生灭的因缘来积功累德,来成就你的不生灭的清净的功德。这个就是我们在前面的三卷经文得到的第二个思想,就是真妄不二的道理。
那你把这两个思想掌握住了,前面的三卷的经文你大概就知道了:第一个,相妄性真;第二个,真妄不二。这个是整个前面三卷的思想,也是整个《楞严经》修止观的最重要的观念。
壬二、明大均
继续阅读
我们看壬二,明大均。这一科是讲到“识”。六识的相状是虚妄的,但是六识的本性却是真实的如来藏妙真如性,说明这个道理。这一段是说明七大。这个“大”包括整个七大;这个“均”的意思,就是周遍法界的意思。其实七大的体性是周遍法界的。
先看“融性合会”,我们看经文。
若此识心本无所从,当知了别见闻觉知,圆满湛然性非从所,兼彼虚空地水火风,均名七大,性真圆融,皆如来藏,本无生灭。
我们把这个经文作一个消释。说既然这个六识的识心——讲到六识当然它是一个相状,也是一种作用,那么只要是相状就是生灭的。本经在发明生灭的法是毕竟空,它主要的思想就是“本无所从”,就是“你从什么地方来”?前面讲过很多,说为什么我们有这个了别的心识呢?最后结论:它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觅之了不可得;它只是一个业力去熏习真如本性所显现的一种“当处出生,随处灭尽”的假相而已,它没有一个真实的来处。它没有一个真实的来处,所以也就没有一个真实的去处。从六识的自性空,我们也可以推论,也应该了知,这个六根的了别,所谓见闻嗅尝觉知,它的体性也是圆满,也是湛然不动。这个“湛然”就是不生不灭,它的体性也是一样,没有一个生处,它本自无生。这一段,把六根也会归到一念心性。
前面两个是心法,这以下讲色法。乃至于兼带的像虚空、地、水、火、风等等这些七大,体性都是真实而圆融无碍的,当下就是如来藏妙真如性之所显现,而它的本质、它的体性都是不生不灭的。它的观念就是说,七大的相状是生灭变化的,但是七大的体性、当我们把七大的相状破坏以后看到它的本性,就是如来藏妙真如性,就是我们现前一念心性,那这个就不生灭。这一段也等于是有“相妄性真”的意思。
看第二段,警令觉悟。
阿难!汝心粗浮,不悟见闻发明了知,本如来藏。汝应观此六处识心,为同为异?为空为有?为非同异?为非空有?
这一段是佛陀对阿难尊者的一个警策。说,阿难,你过去身为一个小乘的学者,在研究诸法的时候看到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从大乘的角度来说,你这都是心外求法,向外攀缘。看到了生命的缘生,看到了缘灭,那么这缘生缘灭,到底是从哪里而来?你从来都没有去观照的,所以说是一种粗糙浮动的心思。为什么呢?因为你都是向外攀缘,而不能够真正地去回光返照,去发觉这个六根的见闻觉知,以及它所发动的六识的了别,本性都是一念心性。也就是说,我们过去只看到因果的思想,造善业招感安乐的果报,造恶业招感三恶道的痛苦果报。但是这个果报是怎么来的?没有人知道。换句话说,我们只是在生灭的相上打转,我们永远找不到不生不灭的真如本性,所以我们就不能够成佛。这个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