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讲】(4/6)
,他能够远离能度的我相,所度的众生相及中间的度生之法,名不坏回向。这个菩萨的回向,他不但能够远离有为的诸法,也远离无为的诸法。前面是偏重在离一切众生相,但是他又能够不坏于度众生的妙行,远离有为,远离无为,该行动的时候行动,该保持默然的时候保持默然,他在有为当中跟无为当中的分寸拿捏得非常正确。
在圆瑛老法师的说法当中。他认为「离相回向跟不坏回向」,在三种回向当中是属于回向众生,「回自向他」,透过回向众生当中,使令自己远离着相的颠倒,跟有为无为的颠倒。所以在这第一跟第二的所观境都是众生,三四五六七他是回向佛道,他整个所观境是佛道,「回因向果」等佛回向
本觉湛然,觉齐佛觉,名等一切佛回向。
「本觉」就是这个菩萨用始觉空假中三观的智慧来照了本觉的理性,而这时候本觉理性清楚分明的显现,而且他所现的本觉理性跟诸佛所觉的理性是齐等的,在本质上是齐等的,当然量不圆满,本质上是齐等,名等一切佛回向。「等一切佛回向」是指什么呢?其实他每一个回向都是在消灭对立的意思,因为中道就是不二法门。而这个地方消灭的对立是什么呢?消灭能观的智跟所证的理,始觉跟本觉之间的对立。也就是说,它这个「觉齐佛觉」,其实就在讲始本不二,等一切佛回向。因为佛陀也是始觉跟本觉是平等不二,他也能够做到这一点。
至处回向
精真发明,地如佛地,名至一切处回向。
「精真」指的是菩萨在因地当中,所生起观照的智慧,念念之间开发明了,增长广大。「精真发明」是讲因地的发心,依止不生灭心所生起的智慧;“地”是果地,菩萨在果地当中,因地他是称性起修,无不从此法界流,因地中散发出种种的波罗蜜;在果地当中,无不还归此法界,他还是回到他所证悟的觉性当中,名至一切处。菩萨能透过因果不二的道理,普遍的至一切处广做佛事。「至一切处回向」是消灭菩萨对因地、对果地的执取,因果不二,因果同时。
无尽回向
世界如来,互相涉入,得无罣碍,名无尽功德藏回向。
前面讲因果不二,这地方讲依正互融,依报跟正报。在佛道当中,我们知道到了第三四五六七以后,所观境都是佛的功德,「佛道」。佛的功德有两种:第一个依报的世界,第二个是正报的身心。“世界”指的是依报,“如来”是正报。他能够对于佛地功德依正二报,彼此间互相的互含互涉;比方说,「以一毫端,现宝王刹」,他能够在身体上的一根毫毛当中,现广大的宝王刹,依报能涉入正报,又能够「坐微尘里,转大法轮」,在微小的依报当中,显现佛身来转大法轮,正报又能够涉入依报。在第五个无尽回向的菩萨,对诸佛所成就的依正二报,能够互相涉入完全没有障碍,叫「无尽功德回向」,他能够安住在一为无量,无量为一的事事无碍的法界。他随所修一法,都能够成就佛的无量功德,因为他已经能够做到依报跟正报,互相的含涉,无有罣碍的境界。
平等回向
于同佛地,地中各各生清净因,依因发挥,取涅盘道,名随顺平等善根回向。
这个回向的特点,是讲到性德跟修德不二,「性修不二」。「于同佛地」,菩萨心中既然能够成就无尽藏的功德,他对于所证悟的性德是等同诸佛;性德是等同诸佛,当然量不圆满。
「地中各各生清净因」,在整个性德的心中,他又够生起各各差别的菩提心的因。菩萨的菩提心是各各不同,虽然称性起修,比方说,菩萨的菩提心当然是缘四弘誓愿,有的是偏重在缘众生法界,这是大悲,悲增上菩萨,有些是缘佛道法界,智增上菩萨。所以菩萨的因地,这个「清净因」就是菩萨的菩提心,慈悲的不同,这是约修德。所以「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