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5 连续突破,剑指17%!(求月票)(5/5)
响倒是不大,因为里面蒸镀舱的数量足够多,可以循环利用不同的蒸镀舱进行实验。
另一方面,将PCBM引入顶电池的策略,同样获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现在二元IDICM/三元COi8DFIC体系在模拟实验室中的结果,器件效率已经达到了16.83。
相较于之前三元IDICM/二元COi8DFIC体系的16.22,提升了0.61。
这个提升幅度在这个阶段,相对还是比较大的。
不过,也很正常。
之前国家纳米科学技术中心李丹课题组的报道工作,他们二元和三元体系之间的提升也有1左右,反应到叠层器件中,能有0.61的提升并不奇怪。
现在,“真空放置”和“顶电池三元化”两项策略,双双取得了性能上的突破,可谓是双喜临门。
而且,这两项策略许秋之前在摸索的时候,是相互独立的。
换言之,如果把它们综合在一起,看现在这趋势,可以说是剑指17!
虽然许秋觉得有些梦幻,在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他就把叠层器件的效率从原先的10出头,做到了现在的接近17。
但其实从半经验分析结果上来看,叠层器件的性能显著高于单结器件才是正常的,叠层器件性能和单结器件差不多,那才是不正常的。
比如,截止2018年6月16号,所有光伏体系中,三结和四结的叠层器件,世界最高效率记录已经分别达到了44.4和46.0。
而单结器件中的王者,砷化镓光伏器件,最高效率也不过只有35.5,两者相差10。
之前有机光伏领域一直处于不正常的区间,主要是因为没有找到合适的近红外受体材料。
现在许秋团队带领着整个有机光伏领域,补足了这一块空缺,在效率上能够实现“飞跃”也不奇怪。
如果能做到17,就已经是非常好的数据了。
看似有机光伏的17,和其他光伏最高纪录的46.0差距很大,但只要前者的器件成本能做到后者的三分之一甚至更低,那实际的差距就没有那么大。
这也是为什么有些领域虽然性能不好,但也一直有研究者热衷于去研究的原因。
PS:三月份一共更新21W+字,日均7000+字,四月份继续努力。
PS2:当前月票是1819票,没想到一天涨了300多票,近400票,现在还差不到200票就能破两千了,期待明天早上起来,能看到月票数量是2开头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