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残酷的栽脏陷害(上)(2/4)
。
”国学大师、有“北大之父”美誉的蔡元培为之推介,认为:“《西北垦殖论》既讲明了西北垦殖规划总的纲领,又有对每个省区的具体着手办法,是一部切实可行的论着。有志于开发西北者不可不读。”
一时之间,安汉作为农垦学家名声鹊起,这就为他争取国家支持,将农垦付诸实践打下基础,做好了先期舆论准备。
当时的黎坪,地域面积十分辽阔。它地处川陕交界之南郑、勉县、褒城(现已撤并)、宁强、广元、南江六县之间,
昔属汉中道宁强州治。远在旧石器时代就有古人类繁衍生存,营盘山出土的打制石器,距今有二三十万年的历史。
漫长的岁月里,人们在这里劳动繁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留下了诸如九条龙和红尘峡等不少美丽的传说。
自明代开发渐入佳境,至前清光绪初叶,人文蔚起,农牧兴旺,更兼川陕商旅咸取其道,最繁盛时,黎坪镇居民达三百余户。
至晚清时,又盛植罂粟,鸦片商人摩肩接踵,一时呈异常繁荣之势。
1920年张真仙在黎坪创红灯教,一时从者甚众,官方数月剿抚始告平定,但兵燹之后,黎坪市面大为冷落。
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尔后剿抚营长张玉方驻节黎坪,建议组织宁强、南郑、褒城、勉县四县区联合区团,呈经主管机关批准,任命襄阳李英才为团总,当时公路不通,川陕商旅仍须取道黎坪,黎坪于是又呈现一片小康之景。
1922 年,社会动荡不安,逃兵和流浪士兵如潮水般涌来,原本秩序井然的团队也随之解散。
商人们不敢轻易出行,旅客们更是望而却步。曾经繁华一时的黎坪瞬间陷入混乱,沦为盗匪肆虐的巢穴。
然而,希望并未破灭。
1923 年,英勇无畏的红四方面军以雷霆万钧之势展开行动,坚决铲除各类土匪恶势力。
不仅如此,他们还积极推行打土豪、分田地政策,并组织农民协会,成功建立起红色革命政权。
在红军的努力下,黎坪犹如凤凰涅盘,迅速焕发出勃勃生机与活力。
可好景不长,短短两年后,反动派发起疯狂围剿,红军不得不撤离黎平。
此后,恶名昭彰的匪首王三春趁机卷土重来,再次侵占了黎坪。
这个曾经充满希望的地方再度沦为无法无天之地,居民们饱受匪祸之苦,无奈之下纷纷背井离乡。
在一些最为严重的地区,原本有数百人口的村庄,如今只剩下一两户人家在饥饿与寒冷中苦苦挣扎,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景象凄惨至极,令人痛心疾首。
随着安汉的到来,黎平又开始焕发出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随着安汉《黎坪垦区调查报告》完成后,黎坪一带垦殖事业的沉重帷幕便逐渐拉开。
安汉,生于1896年6月,为陕西南郑县梁山人。
安汉幼时在汉中求学,1918年9月自费赴法国勤工俭学,后获国立朗西大学农学院硕士学位回国。
安汉先后担任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总司令部农务处主任,国民革命军驻陕总司令部参议、陕西省建设厅科长、陕西省立职业学校校长、陕西省党务指导委员兼常务委员、组织部长等职。
1930年春,着手全国农业垦殖研究,从此与全国农业垦殖事业结下不解之缘。在今天看来,安汉先生可谓我国现代史上开发大西北的先驱之一。
为了开发大西北,安汉先生一生东奔西走,着有《西北垦殖论》、与人合编《西北农业考察》等。
安汉不仅是理论家,也是开发大西北的实干家。1938年抗战日紧,为安置更多难民,安汉又被任命为“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