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玄幻魔法 > 大山里的农家小院::作者奥雷

第95章 中国北方地区的鼓书暨鼓曲形式值得传承(2/5)

目录

以鼓键子叩打扁鼓,鼓板配合击打;另有专人操三弦伴奏其唱腔简洁苍劲,风格似说似唱,韵味非常独特。表演时,第一段演唱先慢后快,演唱过程中,表演者右手击鼓一下,或者三峡,称为“叫板”;随后左手击打铜板,速度分为慢、中、快三部分。弹三弦者根据敲击铜板的快慢节奏,决定唱什么内容的板,自己随之弹什么形式的弦。两人相互配合。当代西河大鼓的表演形式按照表演场所分为四种,分别是“书馆演出”“乡档子”“赶庙”“丧牌儿”。[3][5][7][6][8]

西河大鼓《罗成算卦》

“书馆演出”,通常为三个演员,两个演唱、一个伴奏,在普通书馆每天晚上一场书,两个小时,包含铺垫的小段半个小时,说大书一个半小时。有时为了节约开支,也可以是两位演员“打铁”说书,互为伴奏,即大书演员为小段演员伴奏,半个小时过后,小段演员为大书演员伴奏。大书演员一般是三个月“一转”即换另一家书馆,到第三个月月底,书馆老板会和演员续书,续期仍为三个月,双方也可以长期续书。保定肃宁的王艳芬曾在北京天桥楼外楼书馆说书十三年,除恶劣天气外天天满座;霸州的武文志在保定一个书馆连说四年《回龙传》没封书;石家庄的翟立欣在沧州一个书馆说三年《薛刚反唐》不掉座。书馆的艺人业务水平交口称赞。

继续阅读

“乡档子”,指在农闲或酷暑时节,演员去村里说书,书资由村委会支付,演出时一般在半个月至一个月。农闲时每天两场,下午两点半说到四点半,晚上七点半说到九点半。演出书目主要是《王华买爹》即《回龙传》《金镯玉环记》《大衣箱》等短篇小书,内容贴近生活,多为家长里短的故事。

“赶庙”,是在各地的庙会上表演的说唱。其主要目的给庙中的神仙说书,同时也是为村中百姓说书。庙会上的说书先生,相当于神仙派下凡间使者,用来教化百姓。说书时间一般在庙会的正日子前后四天左右,也有长的达五六天,一般一天为两场,正日子中卫三场。演唱曲目多为《檀香哭瓜》《罗成算卦》《天雷报》《刘公案》等,说书内容为劝人向善的,或者报平安的。庙会中的说书先生,到庙中时要吃饺子,走的时候要吃饺子,这是庙会中的风俗。这种表演形式在现今也较为流行。

“丧牌儿”,即在有人过世时,请演员来说书,目的是送亡人最后一程,同时也可消解守灵亲人的寂寞。通常说书时间为三天,每天从晚上八点说到凌晨十二点,送死者升天即为结束,以前每场说书时长是四个小时,现在改为两个小时一场。“丧牌儿”说书的演员不需要长篇,基本上四五段足够。与其他三种演出方式相比,“丧牌儿”说书属于下乘,但河北省百分之九十的演员都在说“丧牌儿”,因为白事说书的习俗比较普遍,是底层艺人的生活保障。

西河大鼓形式

说唱内容

西河大鼓唱词的基本句式是二二三的七字句,或三三四的十字句,短段每篇唱词约一百四五十句左右,有时根据内容需要加人了嵌字、衬字及垛。说唱语言多采用方言,说唱发音带有鲁北方言的韵味。用韵以北京十三嫩为准,一个唱段大都一韵到底。西河大鼓整体上的特点是说唱兼顾、语言通俗易懂、幽默风趣,曲调婉转且优美,具有“咬字狠、唱音准”的特征。其内容为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寓言笑话等,主要为了反映百姓生活。现今保存的传统书目有中长篇一百五十多篇,短篇三百七十多篇。如反映历史人物的《杨家将》《包公案》《施公案》;有反映历史故事的《三侠五义》《七杰小五义》;有反映新生活的《张老汉战马西》《计生标兵》等。

唱腔风格

西河大鼓的唱腔为板腔体,主要板式分为头板、二板、三板等。这三种板式是西河大鼓中的基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

书页 目录
好书推荐: 大明:从书童到最强锦衣卫 我在平行世界抓女鬼 情不自禁的仙子们 古代异地夫妻日常 穿越无期,我给局长送禁闭者 未到武考,我已无敌天下 十日终焉 捡个帅兵哥把我宠成公主 末世重生:拥有系统后全家无敌了 末世来临,进化成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