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玄幻魔法 > 大山里的农家小院::作者奥雷

第95章 中国北方地区的鼓书暨鼓曲形式值得传承(3/5)

目录

本节奏,相对应的节奏形式为慢、中、快,且三种板式有各自专用的唱腔。头板为一眼三板,节拍为4/4拍,节奏舒缓,在表演中常用于开场部分,用于交代故事的起因,突出故事内容的场景,强调抒情的氛围。头版的唱腔表演主要有起腔、紧五句、慢四句等。二板为一板一眼,节拍为2/4拍,节奏速度为中速或者稍快,具有灵活多变的特点,也有人称其为“流水板”,在西河大鼓表演中可以独立使用,也是西河大鼓唱腔的主体板式。在整场表演中主要用于开始和中间的部分,其作用使交代故事的发展过程,叙述故事情节。二板的唱腔形式主要有上把腔、中把腔、下把腔、悲腔、反腔等。三板为有板无眼,节拍为1/4拍,速度快,节奏急促,也可称其为“上板”。在西河大鼓的表演中主要用在高潮之的部分,其目的是表现事情的紧迫、情绪激动的内容。也有的三板包括散板,成为西河大鼓唱腔形式的有机连接。三板的唱腔行驶时主要有乍口、收板、数板等。正是西河大鼓的唱腔板式,使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艺术流派

西河大鼓根据发展时间不同,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流派。如清朝末期时,正值西河大鼓的兴盛时期,西河大鼓名家辈出,出现了各种风格流派。如按地域方言可以将西河大鼓分为“北口”“南口”“小北口”三大流派,北口的特点是演唱细腻,以“俏”“巧”为特色,主要代表艺人有马三峰、王振元、朱大官等,因此,这个风格流派也可称为“一朱二王流派”。南口的说书特点是泼辣粗狂,代表艺人有袁宗凯、马小疯、王殿邦等。小北口的说书特点主要是结语演唱细腻和泼辣粗狂的风格之间,具有刚柔并济、软中带硬的特点,主要代表人物有马瑞林和张永堂。

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西河大鼓进人天津后,发展迅速,进入兴旺期,出现了许多着名艺人,产生了北口朱(化麟)派、王(振元)派,南口李(德全)派、赵(玉峰)派。李德全(1869—1932),原名不炳,直隶大城(今属河北)人。原坐科弦子书,后发现西河大鼓的长处而改唱西河大鼓。他首创了二板尾腔,规范了常用曲调,从而创立了西河大鼓的“北口”,行内称之为“李派”,其特点是“俗”,即书词通俗,书理易解,颇受市民阶层欢迎。赵玉峰(1894—1971),直隶河间(今属河北)人。因私淑评书艺人梁殿元,结识京剧武生高福安,将评书“扣子”和京剧“身段”引入西河大鼓的演唱中,融合京、津大都市时尚,被行内誉为“赵派”。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相继产生了以郝英吉及其子女(郝庆轩、郝艳霞等)所形成的“郝派”,郝英吉是“郝派”西河大鼓的创始人,曾先后师从王殿邦和马三峰的儿子马小峰名“马小疯子”),其形式兼得“南口”与“北口”的演唱要领,融会贯通,并根据自己的个人特点丰富与发展,形成了“郝派”的风格特点;新中国成立后,西河大鼓又形成了以马增芬及其父马连登为代表的的“马派”,西河大鼓流派纷呈,展现出多彩多姿的艺术风格。

经典曲目

《绕口令》西河大鼓传统曲目。短篇。花输。属技巧类节目。演员在十几分钟内流水般地演唱十几段绕口令,给人以美的享受。六七十年代马增芬、齐玉兰、蔡淑珍等都擅长此段。

《打黄狼》西河大鼓传统曲目。短篇。写书生傅恒昌误救白脸狼,反险遭狼害的故事。北方许多曲种如西河大鼓、河南坠子、乐亭犬鼓等均有堆曲目。取材于明小说之《中山狼传》,长春市曲艺团齐玉兰演唱此段声音响亮,悠扬宛转,深受同行和观众赞赏。

《春到胶林》西河大鼓新编曲目。植物学家蔡希陶,为给祖国寻找橡胶,来到西南边睡,走遍深山密林终于发现两棵三叶橡胶树。经过在荒山上栽种,数年后长成一片胶林。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

书页 目录
好书推荐: 大明:从书童到最强锦衣卫 我在平行世界抓女鬼 情不自禁的仙子们 古代异地夫妻日常 穿越无期,我给局长送禁闭者 未到武考,我已无敌天下 十日终焉 捡个帅兵哥把我宠成公主 末世重生:拥有系统后全家无敌了 末世来临,进化成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