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讲】(2/7)
这是他转计的相貌。
阿难尊者把这样的相貌作出一个譬喻:
所以者何?譬如灯光然于室中,是灯必能先照室内,从其室门,后及庭际。
说是怎么知道我这一念心在外呢?是什么理由呢?譬如说,我们今天在一个黑暗的房间当中点上一个灯,这个灯在房间中点燃以后,灯光必定先照了室内的房间,然后从大门再去照了外面的庭园。也就是说这个灯光,它是先照近距离,然后慢慢再照远距离的。房间里面比较近,外面的庭院比较远。这个道理是很清楚的。他用灯光照了由近而远的道理来作一个譬喻。
这以下合法:
一切众生不见身中,独见身外,亦如灯光居在室外,不能照室。是义必明,将无所惑。同佛了义,得无妄耶?
一切凡夫众生这个明了分别的心,没有一个人见到身体里面的五脏六腑,但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看到外面的山河大地。这个道理就好像灯光,它一定是居在这个房间之外,所以它不能照了房间之内。如此的道理应该是非常的明白而没有疑惑,就如同佛陀所说的正确圆满的了义教法一样。“得无妄耶”,应该是真实而不虚妄的吗?
“得无妄耶”这句话,古德的注解说,阿难尊者因为前面他提出的话是非常肯定,那被佛陀破斥以后他现在讲的话就有一点犹豫不决了,不是很确定,有请佛印证的这一层意思。所以“得无妄耶”,说应该是这样的一个道理,而没有虚妄的吗?他心中有一点不确定的意思。这段是把阿难尊者转计在身外的一种相貌,跟佛陀表达了出来,叫作转计。
壬二、破斥。分二:癸一、立例。癸二、正破。
我们看第二段的破斥。佛陀的破斥,佛陀是先安立一个例子,再正式破斥。看立例:
癸一、立例
佛告阿难:是诸比丘,适来从我室罗筏城,循乞抟食,归只陀林,我已宿斋。汝观比丘一人食时诸人饱不?阿难答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是诸比丘虽阿罗汉,躯命不同,云何一人能令众饱。
这个时候,佛陀安立了一个例子:佛陀说,这么多的一千二百五十个常随众的比丘,刚刚是随从我到室罗筏城去乞食。乞什么饮食呢?去乞求一种“抟食”。因为古时候印度吃饭没有筷子,他用手去拿,所以它的饮食是一团一团的。这样的乞食结束以后,大家就回到了只桓精舍。这是把乞食的过程作一个说明。
以下就是佛陀正式问阿难尊者,说“我已宿斋”。身为佛陀,当然我已经吃饱——这句话意思是说,因为佛是法王,于法自在。在这个例子当中,佛陀不需要饮食,所以必须把佛陀先简别出来。他跟阿罗汉有所不同,因为阿罗汉是需要饮食的。所以佛陀在僧团当中先把自己简别出来说,身为佛陀,我已经吃饱了。假设在一千二百五十人当中,只有一个人吃饱了,其他人都没有吃,那么一个人吃饱了以后,其他人的肚子会有饱的感觉吗?他就提出这个问题,说一个人吃,其他人会饱吗?阿难回答说:“不也,世尊。”这是不可能的。什么道理呢?这些大比丘虽然内心当中证得阿罗汉果,内心当中都成就我空的真理,但是他所依止的果报体不同,果报体是由业力所成就的。你看阿罗汉,每一个人他入了三昧以后,他的心都是跟我空相应。但是出定的时候,有的阿罗汉长得比较庄严,有的比较丑陋。因为他前生造的业不同,所以躯命是不同的。在不同的躯命当中,怎么能够说一个人吃饱以后,其他的人都饱呢?这不可能。
这个地方我们解释一下。阿罗汉翻成中文叫作无生。他能够做到无生,就是他的生命结束以后,他来生不再受生了,他的生命结束了。但是不能说他无灭,因为他还有一次死亡。也就是说阿罗汉其实叫作心解脱,他的身没有解脱。他的心已经跟我空的真理相应。他观察五蕴的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